中國瘧疾防控70年:從「談瘧色變」到境內零感染 中國20世紀60年代

365平台 2025-07-09 06:42:05 admin 阅读 4209
中國瘧疾防控70年:從「談瘧色變」到境內零感染 中國20世紀60年代

【編者按】

公共衛生是一項關係到人民大眾健康的事業,其中一個重要領域是對重大疾病的預防、監控和治療。

1949年以來,中國在公共衛生領域取得巨大進展,大幅度降低了傳染病的發病率,提升了全民健康,瘧疾防控的效果尤為明顯。

公開資料顯示,1956年時,1萬個人中有100人感染瘧疾。61年後,中國瘧疾本地病例首次為零,即沒有人在境內感染上瘧疾。

目前,中國的瘧疾防控重點已經轉移到了境外輸入性病例上。如果連續三年達到這一目標,便能消除瘧疾。

【長報道】

1月的緬甸氣溫仍逼近30℃,中國人孫積剛出了一身汗卻又一陣陣發冷。「體溫38℃,不會又得了瘧疾吧?」

在緬甸,得瘧疾是常事,但不是所有衛生院都能治療。孫積剛拖著病體趕回國,來到距中緬邊境最近的雲南德宏州盈江縣的那邦鎮衛生院。在這裡,他被確診為瘧疾,但不到3天就痊癒了,而且沒有傳染給其他人。

2017年8月,安徽省全椒縣武崗鎮武崗村雄劉村民組,疾控人員使用捕蚊管抓捕按蚊。圖/視覺中國

幾十年前,瘧疾的陰影也曾籠罩中國,人們「談瘧色變」。但經過多年研究、防控,2017年至今,中國境內已無人感染瘧疾。按照原國家衛生部等13個部委發布的《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劃(2010-2020年)》,2020年,中國要實現消除瘧疾的目標。

不過在非洲以及緬甸、寮國等與中國接壤的東南亞國家,瘧疾仍在肆虐。目前,瘧疾與艾滋、肺結核並列為全球三大公共衛生問題。WHO報告顯示,2017年全球共有2.19億瘧疾病例,死亡病例43.5萬人。

在沒有本地瘧疾感染者的前提下,中國將瘧疾防控、消除的重點逐步轉移到對境外輸入病例的發現、隔離和治療方面。

「1-3-7」模式

44歲的孫積剛在中緬邊境線上穿梭往返了10年。在緬甸,他修過汽車、做過生意,現在在一片種植園裡種香蕉。「只要經常出境,比如緬甸、寮國這些邊境國家,都會得瘧疾。」孫積剛說,自己曾在邊境線外多次感染,如今,他已有了應對經驗——回國治療。

剛趕到那邦鎮衛生院,副院長陳德財就為孫積剛抽了血,並在血片里看到了瘧原蟲。這種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發現的小東西,正是瘧疾傳染的關鍵。

一般來說,瘧原蟲通過按蚊傳播。按蚊又稱瘧蚊,是蚊科的一屬,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。含有瘧原蟲的按蚊在人身上叮一口,瘧原蟲就會流進人的血液里,發育成熟后引發瘧疾。另一隻按蚊再在這個人身上叮一口,它的體內也會含有瘧原蟲。

發現瘧原蟲后,孫積剛被留在那邦鎮衛生院,接受隔離及服藥治療,直到顯微鏡下看不到他血液中的瘧原蟲為止。衛生院距離中緬邊境只有200米,從樓上眺望,可以看到邊境線上三四米寬的小河。

陳德纔則迅速撥通了上級盈江縣衛生院的電話,告訴他們「來了一個瘧疾病人」。這是在嚴格執行雲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要求的「1-3-7」瘧疾防控策略。其中的1,是指最早接收瘧疾病人的衛生院,要在1天內將病例上報。

第二天,盈江縣衛生院便派人來到鎮里,為孫積剛進行第二次血檢,再次確診。他們還問了很多問題,包括孫積剛的家庭住址、瘧疾感染史、出入境經過、回國接觸的人群等。陳德才說,這就是「1-3-7」中的3:上級醫療機構要在3天內複核病例,了解感染者的詳細情況。

「但是瘧疾有潛伏期,有人回國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得了瘧疾,很容易讓身邊的人也傳染上。」盈江縣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科科長郭祥瑞說,這就需要縣級醫療機構在7天內對可能存在的疫點進行檢測和調查,也就是「1-3-7」中的7。「還好孫積剛直接來了醫院,沒與境內其他人接觸,7的步驟就可以省了。」

勐臘縣磨憨鎮中心衛生院的隔離病房內,有蚊帳、紗窗等設施。此前,這裡隔離過大量瘧疾患者。新京報記者 吳靖 攝

通過1-3-7模式,從2016年5月起,盈江縣就沒有本地感染瘧疾者了,境外感染者也均得到隔離與治療。今年開始,縣疾控中心的工作量大幅下降,從高峰期的一個月處置40多個境外感染病例,減少到平均每月2例。

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的勐臘縣,1-3-7模式被發揮到了極致。「我們這裡主要與寮國接壤,入境處就有瘧疾檢測站。一旦入境者發熱,就會被要求抽血檢測,確認是瘧疾後會被送到最近的磨憨衛生院隔離治療。」院長依拉甩介紹。

在磨憨衛生院,隔離瘧疾患者的病房都有防蚊門、防蚊窗,每張床上都有蚊帳。院內每一個與瘧疾患者接觸過的醫務人員都會被要求進行瘧疾檢測、重複檢測。運用這套辦法,勐臘已6年沒有本地感染的瘧疾患者了。

研究瘧疾,先要研究蚊子

5月29日,40多攝氏度的高溫烘烤著雲南省普洱市,董學書還在雲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的實驗室里解剖按蚊。因為防控瘧疾的關鍵一步,就是研究如何減少、消滅傳播瘧疾的媒介——蚊子。

「傳播瘧疾的按蚊種類是會變的。」85歲的董學書頭髮花白,穿著一件實驗室里的白大褂。他說如果停止研究按蚊,哪天媒介變了你都不知道,整個防治工作就要從頭來。

1956年,醫學昆蟲專業出身的董學書成為雲南省瘧疾防治所的第一批專家。當時,雲南是國內外公認的「瘧疾流行因素最複雜、流行程度最嚴重、防治最困難」的地區,董學書要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到重災區中的重災區——西雙版納州勐海縣的各個傣族寨子里抓蚊子。他要搞清楚,傳播瘧疾的按蚊到底有哪些。

2010年誘蚊燈出現前,抓蚊子要靠吸蚊管。那是一個漏斗形的透明管子,管口附近有一層濾網。使用時,人要先用漏斗一端罩住蚊子,用嘴巴對著另一端的細口猛吸,蚊子就會被困在管子里。

上世紀80年代曾在勐臘縣疾控中心工作的劉華興,仍記得在傣族村寨里用吸蚊管抓蚊子的場景。傣族村民的家大多由竹子搭建,因為氣候濕熱,一樓養豬或養雞,二樓才是卧室、廚房。

一次,劉華興和3名同事在一戶傣族村民家抓按蚊,4個人搬了小板凳坐在房間里、豬圈邊。為了讓蚊子咬他,劉華興只穿了一件短袖襯衫,長褲的褲腿卷到了大腿上半部。他眼看著蚊子落在胳膊上,伸出尖刺一樣的口器扎進自己的皮膚里,不能抓、不能抹葯,只能一陣猛吸。大約過了15分鐘,他滿身都是被叮咬后的紅點,吸蚊管里收集了20多隻按蚊。

5月29日,董學書在雲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的蚊子標本室。新京報記者 吳靖 攝

對於這些按蚊,專家們的研究方法是解剖。自從開始研究瘧疾,董學書每天都要從村民家中抓來至少10隻吸過血的按蚊,肚子鼓鼓的。他用針尖取出它們食道中比頭髮絲還細的唾液腺,放到60倍的顯微鏡下尋找瘧原蟲。解剖一隻蚊子至少15分鐘,董學書說,那段時間,他每天解剖蚊子就要花去2個多小時。

幾個月後,董學書和同事們解剖了2000多隻按蚊,很快發現規律:大部分含有瘧原蟲的是微小按蚊,它們會在每年9月瘋狂繁殖,喜歡在傍晚時分出沒於村民家中,在牆角等稍矮的地方歇腳。

董學書和同事們開始有針對性地滅蚊。他們在各戶人家的牆腳邊、蚊帳外定期噴洒滅蚊藥水;在按蚊幼蟲滋生的水塘、水坑裡播撒龍舌蘭、金剛鑽等有毒植物的碎屑;在整個寨子里焚燒野蒿和滅蚊粉。每次野蒿和滅蚊粉的煙霧散去后,蚊子的屍體都會落滿村民的家。

「那個年代,連滅蚊藥水都很緊缺。」董學書說,他們藉助這些土方法,在短時間內解決了人力、物力不足的問題。

效果很快顯現。1957年,勐海縣每百人中至少有50人感染瘧疾。僅僅過了一年,這個比例已減少到約7%。

以身試藥

董學書至今記得1956年7月在勐臘縣的茅草屋裡見到的情景,4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,許多面黃肌瘦的村民裹著毯子和被子蜷縮成一團,圍著屋子裡的火爐發抖。本該收穫的水稻田裡空空蕩蕩,沒人收割。

他一眼就看出這些肚子鼓得大大的人是多次患過瘧疾的,因為反覆感染瘧疾會貧血。「那些十八九歲的男孩子,個子都沒有超過一米六的。」董學書說。

為了治病,董學書和同事背著簡陋的藥包,挨家挨戶免費送葯,沒想到卻吃了閉門羹。他說那個年代里,許多人一輩子沒出過寨子,根本不知道瘧疾是一種病,還以為與鬼神相關。

為了取得信任,董學書和同事們與當地人同吃、同住、同下地勞動,還學習了當地的少數民族語言。沒過幾個月,村民們就已經對瘧疾有大致的認知,這是一種蚊子傳播的疾病,並逐漸開始接受服藥。即便不是得了瘧疾,而是感冒、發燒,也會有人來找董學書拿葯。

上世紀60年代,奎寧、氯喹等治療瘧疾的藥物被廣泛使用,它們被分成不同的組合,用來對付不同嚴重程度的瘧疾病情。

1972年-1975年,江蘇、安徽、湖北等黃淮流域省份曾大規模暴發瘧疾疫情。為了防控,這些地區進行了全民服藥,人數上億。江蘇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教授高琪說,當時,一火車一火車的葯從全國各地的藥廠拉到這裡,疫情最終得到控制。

董學書編撰的《雲南蚊類雜誌》,其中的插圖都是他自己畫的。新京報記者 吳靖 攝

「但是到了上世紀70年代,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,一種最嚴重的瘧疾——惡性瘧,對藥物氯喹產生了抗藥性。治療惡性瘧的葯不起作用了。」雲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前所長楊恆林說。

全國範圍內,科學家們開始做實驗,試圖找到治療瘧疾的新方法。

廣東的李國橋將感染者的血液注入自己體內,主動感染惡性瘧疾,用自己的身體做實驗,嘗試用針灸治療瘧疾。

北京的屠呦呦等科學家在中草藥中尋找治療瘧疾的有效成分。1972年,她從青蒿中提取到一種無色結晶體,命名為青蒿素。

楊恆林回憶,青蒿素的臨床實驗主要集中在廣東、雲南兩省,雲南幾乎參與了整個青蒿素藥物的二期、三期臨床研究。為了更快收集到實驗數據,他的團隊經常冒著被傳染的風險,到瘧疾流行最嚴重的村寨進行藥物試驗。

83歲的文華仍記得當時的場景。幾十隻帶有瘧原蟲的蚊子被放進蓋了布的蚊籠里,他將手臂直挺挺地伸進去,被蚊子咬了足足5分鐘。7天後,瘧疾開始在他身上發作,他在觀察室里接受新的抗瘧疾藥物治療時,看到同病房裡高燒達到40℃的同事正在抽泣,「大家都太難受了」。

1986年和1992年,青蒿素、雙氫青蒿素兩種瘧疾新葯相繼被原衛生部獲批,直到現在仍被大規模使用甚至推向世界。

設立邊境防線

「瘧疾有一個特點,因為傳播瘧疾的蚊子消滅不完,所以防控方面稍有忽視,疫情就可能反彈。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教授湯林華說,曾被宣布消滅瘧疾的中部地區就有這樣的教訓。

上世紀90年代起,安徽等省份將公共衛生服務推向市場,瘧疾防控逐漸減弱,政策、資金的投入均有收縮,以至於瘧疾防控的人才不斷流失。與此同時,這些省份人口流動頻繁,瘧疾患者沒有及時被發現和治療,不知不覺間傳染給了

相关文章

acca挂靠可以吗?挂靠一年多少钱?
灘的意思,灘的解释,灘的拼音,灘的部首,灘的笔顺
世界杯32强巡礼|“四星”德国:战车依旧,射手何在?